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 图片新闻
夯实援外本领 迈向援外舞台
发布日期:2023-06-21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农业援外为受援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乃至经济复苏、政局稳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得到了受援国的高度赞扬和热烈欢迎,日益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一张靓丽的软名片。
6月13日,由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主办、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承办,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河北农业大学协办的第二期农业援外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和第七期农业援外储备人才英语培训班(以下简称“培训班”)圆满结业。
本期培训班共有来自13省市区的26名学员参加,旨在进一步做好农业援外人才储备和能力提升,强化农业专家的英语能力,帮助专家掌握援外政策、公文写作、外交礼仪和外事纪律等知识。
30天全封闭式培训仅休息两个半天,一周有6天晚自习,培训班强度大,时间紧、任务重,但老师和学员都迅速进入状态,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培训班被大家称为农业援外‘黄埔军校’。”援斐济项目农机专家马腾飞说道,“不少同学半夜十一点的时候还在背英语单词,令我记忆深刻。”
“他们是真的‘卷’啊。”实验室兽医专家、能力提升班班长段振华开玩笑地说道。据段振华介绍,培训班每天早晨8点40分上课,他7点40分到教室开门的时候就已经有学员在教室外大声朗读了。甚至他早晨6点起床跑步,都能偶遇储备人才班的学员在学习。“那个学员已经50多岁了,这种学习精神真是令人敬佩啊。”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培训班英语写作课授课教师王浩勇告诉记者,最初学员们在英语写作中的表述能力和逻辑性并不是很好,但结课的时候,学员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我们农大有一个英语写作的测试平台,可以针对基础性错误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我让他们把作业提交到平台上,他们很认真地修改和学习平台指出的错误。”
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储备人才班班长陈华早表示,外交礼仪课、公文写作课让他受益匪浅,对他今后开展援外工作、撰写调研报告和项目总结等有很大帮助。
“培训班不仅帮助我们提升了英语、外交礼仪、公文写作能力,更让我们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段振华表示,很多学员和他一样都是经验丰富的援外专家,培训班是一个交流经验和分享经历的良好平台。学员们未来也很可能会一起去同一个国家进行农业援助,培训班提供了一个提前了解与磨合的机会,方便以后更顺利地开展工作。
“结业仪式上有汇报演出的环节,我们一起表演了英语口语情景剧、唱歌、跳舞、诗朗诵等节目。”马腾飞告诉记者,排练大型节目的过程中,学员们之间的感情愈发深厚了。
“虽然家里还有年幼的孩子,班主任赵洁老师一直在学校陪伴我们学习。她不仅关注我们的学习状态,也细心关注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陈华早说道。
“最后一次课上,我对学员们说,我们的课程群是不会解散的,以后有问题随时可以在群里提问。语言方面的问题我们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一定帮大家解决;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我们也一定会找其他学院的教授帮忙解决。”王浩勇表示,历届培训班学员群都没有解散,河北农业大学将作为后盾一直支持培训班的学员。
“本次培训的学员大部分是70后,60后的也有几个,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而且大部分已经获得了高级职称。他们完全可以在原单位按部就班地上班,但却选择参加农业援外工作。”赵洁说道,“问及原因,他们告诉我,作为农业工作者,跟农业打了半辈子交道,想在退休前,把自己掌握的技能带到更多国家去,为祖国的农业外交贡献一份力量。”
“我能感受到,他们是真的热爱农业援外这项事业,讲起自己的援外工作,满是自豪感。”王浩勇告诉记者,学习之余,许多学员会主动请他帮忙联系菌类、水产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专业问题的探讨。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静认为在做好技术援助的同时,农业援外人员要承担起技术员、联络员、信息员三重任务,既要扎实开展好技术援助,促进受援国农业发展,又要当好中国政府在受援国的一线外交官,做好联络协调。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亚非处处长刘江表达了对学员的期望:“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外语以及写作水平,是农业援外专家必备的两大硬通货。希望大家以此次培训为起点,持续强化语言学习,早日迈向广阔的援外舞台,在援外工作中乘风破浪、为国争光。”
学员进行英语口语情景练习
学员与外教练习英语口语
学员进行结业式汇报演出
为第二期农业援外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颁发培训证书
为第七期农业援外储备人才英语培训班学员颁发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