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农遗故事(1): 百世遗产任谁传?千年谷乡追梦人——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敖汉旗青年创业者刘海庆

发布日期:2020-04-15      作者:     来源:国际交流中心

 

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核心区--兴隆洼镇嘎岔村里,一名刚毕业不久的95后青年格外引人注目,提起他,村民们赞不绝口、纷纷竖起大拇指,他就是兴隆洼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海庆。

 

图源:《农广天地》纪录片《粟说一粒小米的故事》

 

刘海庆,1995年出生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镇嘎岔村,201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毕业后的刘海庆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事业,致力于做一名农耕文化传承者。就是这样一个嘴上没毛的青年,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干成了许多大事:与农民种子网络团体紧密联系,收集并保护了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等几十种传统品种种子;成立合作社,统筹农户土地1100亩,销售敖汉小米等优质杂粮10万斤,共150多万元,实现社员增收达50%,带动了家乡近百户农民脱贫致富。

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守护者的前卫转型

2017年,基于简单的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想法,刘海庆开始着手在村庄收集濒临消失的传统品种,从玉米、高粱、大豆到各种各样的谷子,一下子收集了十几个品种。没想到的是,这一粒粒传统品种的种子既支撑起了他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梦想,也引起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20189月,中国科学院的宋一青老师得知他在从事这一工作后,亲自来到了他所在的村庄进行调研并给予了支持。在以宋一青老师为主要成员的农民种子网络团体和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他获得了更加专业系统的关于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品种保护的知识与方法。逐渐地,他从最初的收集十几个品种发展到了几十品种,并开始思考如何在保护中利用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宋一青老师与合作社社员交流

 

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让刘海庆重新认识了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世界上第一个旱作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便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认为这样一种方式最为合理,这种方式既能传承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又能让当地农民们有所受益。刘海庆所说的方式就是成立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当地农民组织起来,应用传统生产方式,种植传统品种,为消费者提供生态农产品。

 

20189月,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高级研究员罗尼、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宋一青、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徐峰到敖汉旗兴隆洼小米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

 

2017年初,刘海庆发起成立兴隆洼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他设想应该会有很多农户响应,合作社会一炮走红。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地农户并不相信这个年轻人能干成什么事情。于是最初,刘海庆面临着资金短缺、如何打开市场和农户不肯加入等一系列问题,眼看合作社就要夭折了,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启发了他能不能利用互联网众筹?

凭着这个前卫的想法,一向胆大心细的刘海庆说干就干。同样在2017年初,刘海庆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优势,结合自己收集到的大红谷和黄金苗等传统品种在互联网平台上发起了众筹--“100位伙伴,支持一个合作社活动:让100个人以每人150元的价格认购1000斤小米。刘海庆凭借自己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各界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关注,在短短一个星期里便完成了众筹,初次众筹了16000元。

这一先销后产,按销定产的模式解决了农产品销量问题,有了这笔启动资金,刘海庆便带领着村民把合作社成立了起来。这一新颖方式给沉寂已久的乡村带来了活力,敖汉旗广播电视撰稿称众筹为敖汉小米注入了新动力,赤峰电视台撰稿称众筹搞企业、搞研发,听过众筹种地的嘛?,内蒙古电视台撰稿称传统农业邂逅新潮订单

 

2017年,敖汉旗兴隆洼小米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大会。图源:内蒙古新闻联播

 

有了可行有效的经营模式,合作社发展势在必行。2018年,合作社注册了商标敖旱粟,这一商标的注册使传统品种的保护在市场经济里有了保障,并在敖汉小米这一区域品牌影响下为进一步提升影响力、扩大合作社奠定了基础。两年来,刘海庆收集了更多的传统品种,让种子库丰富了起来;众筹也从2017100个消费者的16000元发展到20195000个消费者的750000元,带动了当地将近100户农民脱贫致富。

 

2018年,合作社与敖汉旗农业部门合作建立了敖汉小米气候品质认证试验基地。

 

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成为了敖汉小米气候品质认证试验基地,在保护和发展小米品种的事业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合作社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载体,同时还带动了一批贫困户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贫困线。截至20195月,刘海庆以这种模式为村民销售小米等优质杂粮达150多万元,社员增收达50%。正是像刘海庆这样青年人的带动下,敖汉小米已经做成全国有名的区域公用品牌,敖汉旗成为全国营养健康教育示范基地、一县一品扶贫行动县、中国小米之乡。

 

永不止步,是小米走出去的持久动力

 

现在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年轻的刘海庆并没有因取得的成绩而自满,而是不断地四处取经2017年,他先后受邀参加了第四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第九届中国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在敖汉旗农业局的推荐下赴菲律宾学习气候智能农业生态系统与社区的恢复力评估2018年参加敖汉旗组织部在清华大学主办的全旗非公企业负责人能力提升培训班、农民种子网络研讨会;2019年参加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第一期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青年研修班、岭南大学主办的第六届南南论坛。这一系列的会议和研讨班里,刘海庆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关于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发展先进经验等系统知识。

 

刘海庆在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第一期农业而文化遗产地乡村青年研修班学习。

 

 

201712月,刘海庆在菲律宾学习气候智能农业生态系统与社区的恢复力评估

 

刘海庆带领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也是合作社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过程。2017712日,第一届探寻世界小米发源地大学生夏令营在敖汉旗兴隆洼镇举办,2018818日第一届敖汉小米音乐会暨敖汉旱作故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享会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镇嘎岔村成功举办。

 

 

20178月,第一届探寻世界小米发源地大学生夏令营

 

 

2018818日,第一届敖汉小米音乐会暨敖汉旱作故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享会在敖汉旗举办。

 

20191124日,在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的指导下,敖汉旗兴隆洼小米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陕西佳县泥河沟古枣园经济合作社、云南红河哈农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七家农业文化遗产地机构共同举办了第二届敖汉旱作农业故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享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和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在会上系统地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和战略意义,并就农业文化遗产地青年提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青年应该组织起来,构建联络和互动体系,形成弘扬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系统大加赞赏。

 

 

20191124日,第二届敖汉旱作农业故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享会在北京举办。

 

百世遗产任谁传?千年谷乡追梦人。刘海庆的目标远大而美好,而支撑起这宏大目标的,便是一个个脚踏实地的行动。接下来,刘海庆一方面将进一步扩大合作社规模,在原有1000亩土地的基础上每年扩大500亩;同时发展定制农业,以实现农产品从地头直接供应到客户,先销后产,按销定产,避免因市场行情波动给社员带来损失,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又满足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在农民种子网络的支持下,将以收集传统品种、登记种子信息为主要手段,进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建立敖汉地区的社区种子银行。

年轻的刘海庆正处在让人羡慕的年纪,他的人生正处于最美好的年华,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甚至稚嫩的青年,正将他最绚烂的人生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片土地在小米香味飘散四方之间,多了一份深沉而真挚的厚爱。

(内蒙古敖汉旗刘海庆 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