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农民日报仲农平文章:厚土新枝

发布日期:2024-03-28      作者:     来源:weixin://resourceid/blank


河南安阳,洹水之滨,享有一片甲骨惊天下之誉的殷墟就静静坐落于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

202210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缓缓步入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后,语重心长地说道: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像不知其源头的河流,始终在从容地流淌着,在千百年这样漫长的岁月中,竟然丝毫没有失去光彩与威严。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曾这样感慨中国。中华文明的大河静水深流,从容、典雅、光彩,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农耕文明中的有益成分进行充分发掘、吸收、转化、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我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土、生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枝,犹如春雷来兮,时雨降矣。


 

仁者无敌,大爱无疆

——中华农耕文明的仁爱思想,是促进人类和谐进步的精神密码,构筑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德本色

洛阳龙门石窟,盛唐时期开凿的卢舍那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这尊中国独一无二的石雕佛像,宁静祥和,庄严慈祥,一千多年来,始终以永恒的微笑面对苍生。

卢舍那大佛是盛唐气象、中国精神的投射,体现的是农耕文化的仁爱之本、之根、之魂。

中华农耕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善的文明,散发着仁爱厚道、质朴谦和、包容众生的精神气质。

仁爱思想是儒家道德体系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华传统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论语》全篇一万五千余字,仅字就出现109次。其实,在孔子之前,就已有了的概念,是孔子深刻认识到的重大价值,第一次明确地把仁爱作为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并把界定为爱人。孔子还反对滥用权力、随意使用民力,主张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而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重要源头。

仁者爱人首先是爱自己身边最亲的人,爱父母、爱妻子、爱子女、爱兄弟姐妹,这是的起点,真正的仁者,还要努力做到爱众人、爱万物,诚所谓泛爱众而亲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种由近及远层层向外推扩的仁爱观,既具有贴近人性、容易践行的现实基础,又彰显了仁爱精神力量的广大和深远。

正是因为讲仁爱,才有中华文明可大可久之道的不断发展,并保持了文明发展的连续性,这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文明。

大国领袖习近平心有仁爱,始终惦记着农民,对农民的命运时时放心不下

在梁家河,他深感农民的辛苦与不易,时常沉吟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正定,他骑着自行车深入基层调研,深切体悟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心声;

在宁德,他写作《摆脱贫困》时,把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的古训铭记于心;

在福州,他感佩焦裕禄的为民精神,填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2014318日,他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还深情吟诵这首词。在之江大地,他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万工程,点亮万千乡村,造福万千农民,身体力行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的精神境界;到中央工作后,他夙兴夜寐,领航中国,深刻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反复叮嘱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仁爱之心,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

仁爱思想在当今时代、当今世界仍具有广泛适用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大厦,离不开仁爱这一重要基石。同样,对于人类命运联系日益紧密的地球村而言,也需要更好发扬仁爱定分止争、弥合裂痕的作用。在世界各种版本的《人权宣言》中,中国的仁爱思想都成为其中重要的精神原则。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殷殷之情,拳拳之心;仁者无敌,大爱无疆。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

——中华农耕文明的和合理念,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独到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底色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的民族。

字产生源于上古乐器,乐器合奏合鸣,谓之。《说文解字》中称:和,相应也,从口,禾声。中华先民通过音乐提炼出的理念,而音乐又源于人们起居生活、耕耘劳作时所迸发的灵感。

首先是人与自然之。中华先民认为天生万物都是为了人,正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在这一思想观念下,天地自然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诗意乐园,是一个可以与人发生感应或共鸣的有情宇宙。茫茫宇宙,人虽渺小,但与天地万物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克相生。这也就是中华文化常说的天人合一

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中国人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价值理念。以和为贵就是当脚踏一方土、头顶一片天的人们发生矛盾冲突时,大家都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也就没有什么化解不了的隔阂与矛盾,握手言和自然不在话下。六尺巷的故事就是这种各让三尺、各退一步的的境界。君子和而不同则是承认彼此的差异性,我不强迫你一定认同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你也不必干涉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好比在一个大花园里,你有你的特色,我有我的个性,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道理,放到处理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同样适用。

相伴而来的是。因为人与天和谐共生,进而感悟并实现天人合一。因为人与人和睦相处,乃至逐渐融合互促

后来,人们习惯将”“联用,形成了内涵更为丰富、体系更为完整的和合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对其内涵要义进行了精准阐释:“‘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建设中华现代文明仍需尚和合,科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和合理念至今仍在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特别是广袤乡村更是践行和合理念的绝佳场域——农业生产讲求得时之和、适地之宜,乡村生活讲求人心和善、以和为贵,村落民居讲求顺应山水、和于四野。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和合理念逐步走向世界,并为各国人民所接受。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对于破解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衷共济”“和实生物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持人类文明多样性提供了智慧启迪。

市井烟火,最动人心

——中华农耕文明的入世精神,是市井民间烟火气的生动表现,凝练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维特色

秦岭山脉西段北麓的麦积山石窟,开凿于1700年前的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之状而得名。在麦积山石窟的第133号窟,一尊小沙弥立像,眉眼间流露着天真烂漫的快乐神情,把游人深深感染。人们不禁感慨,所谓遥不可及、神秘莫测的佛国世界,其实就是芸芸众生、市井凡间的生动写照。

佛国即人间。中国人对彼岸世界的遐想总是粘连着对现实世界的投射。这其实是中国人世俗精神的一种表现。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中华先民以农为生,把身子扑到土地里刨食,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着极为强烈的企盼。在科技条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为了实现这一诉求,中国人也会进行某种仪式,比如祭天求雨、跪拜龙王等,但这种跪拜和祈求更多是出于现实回报,如果不灵验,哪怕你是高高在上的苍天,是呼风唤雨的龙王,也少不了被骂几句——“苍天无情”“龙王不长眼呀

中国人的救赎只能靠自己,自己的命运只能从自己的人生中找寻。

这种思维方式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孔子几乎把一生的精力都倾注到对的探讨和对人生问题的实践上。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用自身的言行展现了他对鬼神等超验事物的远离,并深深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大家普遍对超然缥缈的东西不感兴趣,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与新教徒追求彼岸世界联系在一起。但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辛苦劳作不是为了灵魂救赎,也不是为了来世幸福,只是为今生今世眼下的确幸。因为不太关注彼岸的世界,所以格外重视此岸的现实。老婆孩子热炕头,三十亩地一头牛,柴米油盐,一日三餐,市井烟火,最动人心。这也难怪中国文化理想中有一条就是为生民立命

 

当然注重世俗生活,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梦想。对于看准了、认定的人生理想、家国梦想,中国人有的是愚公志,有的是填海情,常常会鼓起一口气,拧成一根绳,不达目标决不罢休。这背后升腾的顽强斗争精神,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好好过日子、过上好日子、让子女也过上好日子入世情怀的一种生动写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是看到了中国人身上这种浓厚的入世精神及其孕育的蓬勃创造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格外重视文化建设的民生属性,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2019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来到位于兰州市区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他亲切地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新时代中国人热烈升腾、热闹不息的世俗追求以及对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是21世纪中国文化精神原野上的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故园情深,家国情长

——中华农耕文明的家园情结,是疗治工业文明城市病的一味良药,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文亮色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讲述了这样一件往事:他第一次出国的时候,奶妈用红纸包了一捧灶上的泥土,塞到了他的箱子底下,并嘱咐他说,如果在异国他乡,遇到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用这捧红纸包的泥土煮汤喝。包一捧泥土让离家的游子随身携带,是中国很多地方常见的民间习俗,这也是中国人眷恋故土家园情结的生动反映。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曾几何时,在这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大多数人的命运是生于乡土、长于乡土、死于乡土。由于农业生产的固定性,人们安土重迁,对乡土家园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难以割舍,万分依恋。这一情愫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也有生动表达,以致有人在看完电影后感慨,同样是拍人类末日,西方人想到的是造飞船逃离地球,而中国人则干脆把地球变成飞船,带着家园一起流浪,展现出一种别致的东方情怀。

15岁就到陕北梁家河插队的习近平与黄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在他离开这片黄土地后,无论是主政一方,还是领航全国,都反复提及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习近平曾这样深情告白。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家园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属,是心灵的避风港湾,家园情结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它不仅是一种基于依恋、眷恋而形成的感性表达,更是对自己于家园负有何种责任的一种自觉体认和深沉思考。

有人说,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中国文化则以家族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种比较固然不全面,却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中国人所特有的家族观念和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如国,国似家,家国同构,内在一体。浓浓的家国情怀越来越成为中华儿女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重要精神来源。

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福祉和进步,但与之伴生的原子化社会,也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疏离,成为一种现代城市病。而源自于中国乡土这种生活共同体的家园般温暖,无疑是一味良药。

研究东西方文化的许倬云教授曾这样感慨:适当回归中国文化中的社群主义精神,可以救济个人主义的孤独,形塑一个既有个人自主性、又有社群向心力的健康社会。

实际上,建设乡土家园、激活乡土文脉的探索一直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开展。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浙江千万工程用二十多年的光阴重塑了万千美丽乡村,实现美山水、美环境与美人文、美气质的内在统一,让人仿佛看到了未来理想家园的模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导推动全国各地乡村建设实现由外而内、形神兼备的跨越与转变,越来越多的乡土家园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风采,不仅为生活在其中的农民带来了切实可感的幸福,也让不少市民的乡愁、乡思、乡游、乡味有了归处,城市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美好图景正在广袤中国迤逦展开。

胸怀天下,命运与共

——中华农耕文明的大同梦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渊源,提升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成色

圣玛格丽特中学是马耳他一所综合性公立学校,2010年在中方支持下创办中国角2022年,该校中国角师生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引用《礼记》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积极评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祝福马中建交50周年,表示愿为马中文化交流多做贡献。

习近平主席回信说: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我们生活的世界历史和现实交织、希望和挑战并存,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唯有守望相助、合作共赢才能让人类共享发展成果。

对理想社会的想象与构建是很多文明都会萌发的强烈冲动。不同于欧洲人的乌托邦,中华先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美好构想。这是一个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纷乱、天下一家的理想社会,是中国人描绘的关于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所勾勒出的大同理想社会,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近现代的仁人志士所崇尚。

康有为著作《大同书》,重新激活传统思想资源的生命活力;孙中山曾手抄《礼记》大同章,多次阐释大同理想,大同也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把大同理想创造性升华。毛泽东同志曾用大同来表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并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大同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远大目标,也可以成为一个个体的情感追求和梦想支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的大同梦想。

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无疑也是一种大同梦想。

 

个人梦融入家国梦,家国梦汇入人类梦,世界终将天下大同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2022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以同乘大船作喻,生动地阐释了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文明又到了一个面临抉择的十字路口。大同梦想中蕴含的对天下苍生俱饱暖的无尽关怀,对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深刻洞察,无疑为我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智慧启迪。

根植厚土新枝茁壮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文化重塑提升,描绘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概、中国特色

有学者作过这样的比喻:世界上有文明的国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有的像流星,短暂登上历史舞台,但稍纵即逝;有的似行星,虽然因距离近,其亮度看上去比远处的恒星还亮,但终究缺少一种深远文明的智慧光芒;还有的像遥远的恒星,即使不如距离近的行星大且亮,但因为它的光芒源于自己,即使经历漫长光年的跋涉,也更为深远和明亮。

有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则是恒星的杰出代表。因为历史悠久、文脉深远,中国这颗文明恒星才格外明亮。然而,要保持恒星的持久光亮,不能只是燃烧过去的文化养分,还要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地创造适应新时代的精神文化财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新文化的枝桠绝不是在割裂传统的空中器皿中孕育,而是根植于悠远文化历史传统这一厚土中。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农耕文明厚土中茁壮生长的新枝,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多元开放的思想情感观念集合体,其内涵极为丰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生动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不仅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更对其时代内涵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科学归纳:其时代内涵体现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其发展路径明确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呈现,是传统文脉与现代文明的完美接榫,是以古人之规矩开我之生面的文化探索,充盈着当代生活、当代精神的情感映射。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表达。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的重要意义: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更好融入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使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领域尽情彰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中国人从来不缺精神。一部中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锻造史。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革故鼎新等精神面貌立于世界东方。

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人民解放、民族富强不懈奋斗,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人丰盈厚重而又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代中国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生动创造,必将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云南昆明西南联大旧址上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纪念碑。70多年前,冯友兰先生题写碑文,有这样一段话: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既古又新、既传统又现代的精神特质。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当今中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满着无限的生机活力,如红日初升,如百卉初萌,如乳虎啸谷,在日新月异的人类文明之林中愈发鲜艳夺目。

(执笔:何兰生 江娜 施维 孟德才)

 以上文章来源于农民日报,作者仲农平。

 

附件: